第三十三节 老当益壮(三)(2 / 2)

其实曹­操­也是这个套路,后方的行政工作全都丢给荀彧荀攸等人,自己带着郭嘉程昱几个谋士东征西讨,只不过曹­操­的业务能力比刘备要强得多,又赶上东汉政府濒临破产,自己空手套白狼似得兼并了大部分国有资产,摇身一变从民族实业家成了垄断资本家对帝王制衡之术有所研究的读者可能会问,如此这般对庶务完全撒手的老板,就不怕手下出几个胡惟庸么?

刘邦朱元璋两位八辈贫农出身的天子对功臣大开杀戒,而地主阶级出身的刘秀李世民对待功臣的手法则相对要缓和的多,至于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那就是就是一代仁主啊所以后世史家大多把这种风格迥异的政治手腕归咎到他们的出身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上去,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显然不是仅此而已

刘邦的太子刘盈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都是幼年继位,而刘邦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岁数已经不小了,指望自己把大部分功臣熬死,应该不现实,既然如此,那就对不起了,我只能动刀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老职工比例太多都不是一件好事而刘秀采取的和亲政策,虽然看上去把几位开国功臣绑架到了东汉这架战车上去,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把伤人伤己的双刃剑

至于李世民,第一他年纪很轻,玄武门的时候不过27岁,秦王府十八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部分都比他要大十几二十岁,几乎就是两代人了小李同志参加革命早,接班表示毫无压力,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强,为唐帝国近一个世纪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观刘盈和朱允炆接班的时候,北方都有强敌,而内部诸侯王蠢蠢欲动,如果中央政府再出什么乱子,老子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就可能为他人做了嫁衣而这二位从小锦衣玉食长在深宫(刘盈小时候也吃了不少苦,不过当皇帝才16岁,也算长在深宫了)的富二代业务能力如何,只怕他们的老子和爷爷心里最清楚没有人愿意在历史上留下刻薄寡恩的千古骂名,但为了自己的子孙,那就在所不惜了,很多二世祖就是这样诞生的

回到刘备的身上,在乱世打江山创业,最为老板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是能紧紧地抓住枪杆子,曹­操­为何放心荀彧,是因为带兵打仗的都是他的兄弟刘备之所以充分放权让诸葛亮打理后方,是因为他知道任凭诸葛亮如何只手遮天,他也收买不动关张赵这样,管后勤的同志既能放开膀子大­干­特­干­,领导在外面拼搏也不会缩手缩脚反而是颠倒过来的东吴政权,带兵的周瑜的搞后勤的孙权猜忌他,搞后勤的孙权的带兵的周瑜废掉他,又是派人监视,又是带紧箍咒,最后­干­脆自己跳到前台,结果呢,合肥逍遥津两战,东吴元气大伤,把周瑜在赤壁之战捞回来的本钱输得­干­­干­净净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曾经对来向他汇报工作的人直截了当的说,不要找我,去找仲父(管仲)久而久之,就有三位小人打管仲的小报告,他们就是齐国大名鼎鼎三位佞臣:易牙开方竖刁他们对齐桓公说,现在您处理国家大事,出则呼仲父,入则呼仲父,这皇帝当得也太容易了吧久而久之,别人还以为齐国没有国君只有仲父了呢结果齐桓公哈哈大笑地说,你们知道什么,这当皇帝,说难那是难于登天,可说简单,那是手到擒来有了仲父,就简单,没有仲父就难我就是找到了我的仲父,才能算是个好国君啊

这说明什么,古代的明君他们把为国求贤相放在治国的第一要务,所以西汉时的丞相也叫相国而随着君主集权制的加强,宰相的数量越来越多,虽然有利于统治的稳固,但也加剧了官僚主义的内耗而历史上几个难得的盛世,不一定有明君,但必定是贤相云集,星光熠熠的

三个小人打小报告不成,反被管仲看透了本质管仲病重时,齐桓公去看望他,准备让他的好朋友鲍叔牙接替他当相国,但是管仲认为鲍叔牙­性­格太强,善恶过于分明,适合带兵(做司寇)但不适合为政三个小人得知,又去鲍叔牙面前搬弄是非,自取其辱鲍叔牙根本不为所动地说:“管仲这么说正合我意,说明他十分地了解我我这个人善恶分明,现在做司寇正合适,如果让我做了相国,哪里还有你们三个的容身之处”

后来齐桓公又向管仲举荐这三个小人,说他们对自己非常忠心管仲却一针见血地说道:“易牙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菜给您吃,这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护的人,难道会爱护您么?开方原本是卫国的太子,舍弃了千乘之国的待遇在齐国服侍您十五年,连父亲病逝都没回去一个连自己父亲都不孝顺的人,难道还能孝顺您么?他舍弃了千乘之国的待遇,说明所求甚大,您应该疏远他都来不及,怎么还能像我推荐他呢?”

齐桓公连碰两个钉子,急忙道:“竖刁为了给我选美女,不惜自宫来服侍我,难道还算不上忠诚么?”

“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护,舍弃了男女的大欲来服侍您,您认为他会爱护您的身体么?如果您为了齐国的安宁,请永远地驱逐这三个人我在的时候他们还不敢作恶,如果我死了,齐国一定会毁在他们手里”

齐桓公抹不开管仲的面子,只好驱逐了三个人但是三年之后又把他们找了回来,结果当齐桓公病重,易牙和竖刁作乱,把太子赶走,将齐桓公锁在深宫禁闭起来,不给他吃喝临死前,齐桓公用袖子遮住脸,仰天长叹:“如果人死而有知,我有什么脸面下去见仲父啊”齐桓公死后,五公子争权夺利,根本无人给齐桓公发丧,导致桓公的尸体在宫殿中停放了两个多月还无人收敛,尸体上的蛆都爬到了宫门外一代雄主,五霸之首居然落到这样一个悲惨的下超可见为君者,用人之道是多么重要

而作为丞相,管仲为什么说鲍叔牙不合适,是善恶分明不好么?当然不是,而是这样不利于团结同志人都有缺点,不可能个个是鲍叔牙一般的君子管仲评价他和鲍叔牙之间的友情:我最初的时候很贫困,曾经和鲍叔一起去做生意,分钱的时候多给自己留一点,鲍叔不认为是我贪心,他知道我很贫困母亲无人抚养;我曾经和鲍叔一起为共谋天下大事而使得我更加贫困,鲍叔不认为是我愚钝,而是我时运不济罢了;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罢免,鲍叔不认为是我无能,而是我没有遇到好的时机;我曾经三次随军作战而三次都偷跑,鲍叔不认为是我胆小怕死,他知道我有老母亲要赡养;公子纠集叛乱失败,召去之后顷刻被杀,我也被囚禁起来,受尽棱辱,鲍叔不认为我这样忍辱偷生是怕死,他是知道我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觉得丢脸,我不过是的的自己的功名不能为天下人所知所以说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但是最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如此看来,鲍叔牙不是君子么,正因为他是君子,所以不能容忍易牙竖刁这样的小人,而这样的小人没用么?有用,而且君主往往还离不开他所以不能一味地驱逐,而是要限制他们不能作恶管仲之所以不推荐鲍叔牙,就是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太了解对方了,而这就是一个贤相的必备条件——能识人

桓公问置吏于管仲,管仲曰:“辩察于辞,清洁于货,习人情,夷吾不如弦商,请立以为大理登降肃,以明礼待宾,臣不如隰朋,请立以为大行垦草创邑,辟地生粟,臣不如宁戚,请以为大田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请以为大司马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治齐,此五子足矣;将欲霸王,夷吾在此”

这段文字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在历史文献中重复一下,当然人名肯定不一样,但是内容大致相同,比如庞统就曾和东吴的几位才子们共论天下长短而管仲旗帜鲜明的分析了齐国的五位优秀人才:弦商善于体察人情,辨明真伪,应该让他负责刑名;隰朋善于待人接物,应该让他负责外交和礼仪;宁戚善于劝导人民开垦荒地努力生产,应该让他负责农业生产;公子成父善于率领三军作战,使将士们视死如归,应该让他做大将军;东郭牙能够犯颜极谏,可以让他做谏臣在这些方面我都不如他们,治理齐国用这五个人就够了,但是如果国君您要称王称霸,管夷吾在此,非我莫属

下面的例子更能说明李世民为什么是中国最著名的贤君,他有一天要长孙无忌等几个心腹大臣评论自己的优缺点,长孙无忌哪里敢往这个坑里跳,就拍了李世民一通马屁李世民笑着说:“我让你说缺点,你却只说优点,这不是奉承我么?”然后他就当着众人的面点评了几位重臣:长孙无忌善于­精­心谋划,反应迅速,对答如流,就是古人也没有能比得上他的人但是领兵打仗和治理国家恐怕不是他的长处高士廉知识丰富,思维敏捷,遇到困难,也不改变自己的立超做官不搞宗派,所缺少的是不能大胆提出意见唐俭说话爽快,善解人意,愿意喝酒,敢于讲话,为我服务三年,却没有一句话是议论国家兴亡的大事的杨师道­性­格纯朴善良,自然没有过错,然而­性­格实在怯懦,办不了什么大事,什么时候都不能指望他出力起作用岑文本的本­性­诚朴宽厚,写文章的长处是善于引经据典,道理论述得明白刘洎的­性­格最坚贞,说话大多涉及到利益关系,但是其意图,如果是答应朋友的,他一定想办法办成,也不应该提倡马周处理事物敏捷,­性­格很忠诚正直至于识别评价人物的本领,直爽地说,我比你们都强褚遂良学问稍好一点,­性­格也很坚强正直,非匙近依附于我,就像飞鸟如果靠近人,自然应该爱护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高明的用人之道和非吃信的识人水平,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长孙无忌虽然是心腹,更是连襟,但他有才我就不避嫌疑重用他,可是他不懂军事,我就不让他参与作战计划高士廉是长辈,这个人品格很好,不拉帮结派但是好人主义严重,也不敢得罪人,那就让他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唐俭虽然很够朋友,讲义气,但是没什么本事,只能让他去跑跑腿,搞搞外交杨师道­性­格懦弱,缓急之间不能指望,那就让他去埋头做学问岑文本善于引经据典就让他负责起草文件,刘洎虽然坚贞不二,但他太重义气,有时候容易因私废公马周处事机敏,虽然可以重用,但他个­性­过于刚直,可以做副手,不能独当一面褚遂良学问很好,­性­格也很坚强正直,但却没有做事的能力,可以让他去教导太子,把他树立成榜样,让其他人的贤人也能亲近于我至于识人用人,那就不好意思了,你们比我还差得远

后来李世民大概觉得没讲过瘾,又把相同的问题拿去问大臣王圭有一次李世民请客的时候问王圭:“江湖传言您善于识别鉴定人才的优点和缺点,尤其擅长发表议论,从房玄龄开始,你逐个评价一下再说一说你自己同他们相比较谁更好一点,怎么样?”

结果李世民大开眼界,终于遇到一个比他还能讲的人,王圭毫不客气地道:“勤勤恳恳地为国家服务,能做到的就不遗余力地去做,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兼备,出朝能当将军,入朝可以作宰相,我不如李靖陈述奏报得详细明白,将皇帝的命令向下宣告,将下面的意见向皇帝报告,我不如温彦博处理复杂繁琐的事物,我不如戴胄直言规劝,及时指出皇帝的失误,我不如魏征至于揭发批评丑恶行为,提倡表扬善良正义的事物,我同各位比较也稍胜一筹”

王圭说得鞭辟入里,李世民和在座的诸位大臣也都表示赞同,为什么?因为李世民也是用人高手,王圭说得这些人都被李世民恰如其分地安排在了合适的位置上,王圭不露声­色­地拍了李世民的马屁,你说大家能不说好么?

所以当皇帝就要能用人,当丞相就要能用人,诸葛亮用了马谡,失了街亭才知道刘备识人之明,这就是皇帝和宰相的区别汉文帝时,文帝问丞相周勃,全国的刑事案件有几何,周勃不能答,又问全国岁入多少,周勃又不能答文帝大怒,借机发作欲将功高震主的周勃治罪为了表明自己大公无私,文帝又去问副丞相陈平陈平说,问案件多寡可以找廷尉,问岁入多少,可以找治粟内史文帝这下傻眼了,敢情你这个丞相就是个不管事的摆设啊陈平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一段名言,成了中国历代宰相们的座右铭:“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嘛意思?做宰相的,就要上顺天时,下合民心,对外震慑敌对分子和各地诸侯,对内安抚百姓,然后使九卿们各司其职就可以了所以汉武帝时的丞相丙吉有一次外出在路上看见两个人斗殴而死,竟然扬长而去,根本不过问后来看见一头耕牛在田间气喘不止,汗流浃背,居然亲自下车过问是宰相们重视牲口而轻视人命么?不,按照上面的理论,刑事案件归廷尉管,廷尉不管,宰相才可以去罢免他,不能自己越俎代庖而耕判未耕地便气喘不止,这就可能会耽误农时,而百姓收成不好,就会造成动乱,这才是宰相的本职工作所以亲民影帝不是不务正业,只不过现在的人看作秀看得太多,有点神经过敏罢了,又或者,现在的老百姓早就把儒家思想的­精­髓抛之脑后呢?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