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节 何去何从(三)(1 / 2)

说了这么多废话,等的就是刘备这一句曹­操­和刘备一生互为死敌,却又有那么一点英雄相惜的味道在里面曹­操­曾多次说过:“刘备,吾俦也”,而刘备亦曾说过:“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曹­操­佩服刘备能得人死力的魅力,而刘备则羡慕曹­操­文武济济的声势说到底,两个人所代表的政治势力不同,曹­操­依靠士族起家,却唯才是举,大量提拔寒门士子,最终因为野心膨胀和拥汉派清流决裂,自己苦心建立的政权被世家的巨大能量所消化,一生辛苦却为他人做了嫁衣刘备呢,一生颠沛流离,大器晚成,虽然在晚年获得了荆益二州士族的支持,却回天无力,诸葛亮苦苦支撑,尽一切可能提拔蜀中寒门弟子,却依旧只能抱憾终天

曹­操­和刘备这两个政治立场截然不同,诸葛亮和曹­操­这两个道德模版完全相反的三人,他们的结局和所作所为为什么竟然殊途同归呢?原因就在当时社会上最为庞大的一股政治势力——世家,也叫士族

我们知道东汉的人才选拔是察举制,和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中面试的部分差不多,主要依靠官员们的政治觉悟和个人好恶来判定一个的贤良与否,是中国特­色­人治大于法治的典型事例而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吸取了汉高祖屠杀功臣导致吕氏篡政的历史教训,对开国功臣世家采取联姻的怀柔手段,使得政权把持在几个高门大姓手中,在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畸形道路上走完了这一段历史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中央如此,地方也不例外,从上到下各级政府中的主要官职始终被少数几个势力庞大的地主家庭垄断,这样数代下来,就形成了像袁绍家那样“四世三公”长期有家族成员担任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世家代表,也就是士族而世家与世家之间常常以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你保举我的学生,我推荐你的门人,朝廷上下结成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最终形成了“寒族无上品,高门无下流”的政治格局,已达到他们与国同休,富贵相传的目的可以说,他们与北宋的禁军满清的八旗以及国朝的公务员都是与国偕亡的政治团体,只要大汉王朝一天还开门营业,他们就要上一天的班,想让他挪位子,没门

垄断,必然导致竞争的丧失,没有竞争,必然导致机能的萎缩在东汉末年,你人生的成功与否不是你奋斗的如何,而是你是谁­射­出来的那一小堆­精­子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嗯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不可说,不可说那些生下来就有官做的高门弟子最终必将成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社会败类,也标志着察举制的全面崩溃,而必将被科举制取代的历史规律

清流是士族­精­英的统称,在东汉时期,他们是朝堂的活跃分子,是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主要动力而由于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导致了像陈蕃李密范滂张俭杜根等一大批清流集团的骨­干­力量被杀,许多清流被禁锢在家,剥夺政权权力终身,使得政权日渐腐朽堕落,最终导致了“黄巾之乱”直到黄巾起义蔓延全国,士族地主们惊觉,在这样搞下去,大汉公司非倒闭不可,这帮泥腿子是要砸我们的饭碗啊人一旦到了最后关头,哪怕回光返照也好,都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士族再烂泥扶不上墙,也好歹维持国家机器运转几十年了,外部没有竞争,内部还是有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些士族地主里的有识之士英雄豪杰纷纷建功立业,择主而事,薄了世家最后一点颜面,而这股回光返照的劲头一过,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就真的彻底腐朽堕落了,正因为自己内部不争气,才引来了五胡乱华,差点让中华文明就此夭折

而东汉末年北方清流的领军人物是荀彧,南方是刘表(八骏之一)曹­操­就是依靠荀彧在北方清流大本营颍川的雄厚人脉拉起了自己的队伍,最终成为中原霸主但是清流与曹­操­只是合作关系,他们只是借曹­操­之手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当曹­操­的野心膨胀到他们无法忍受的时候,他们依旧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他们无愧清流的美誉所以曹­操­才会无比羡慕刘备能得人死力的魅力,也才会矫枉过正的发出“唯才是举”的求贤令

因为所有的清流都是地主,但所有的地主不一定是清流有许多暴发户家庭,虽然他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却无法用钱给子女铺出一条仕途来,因为官位都在士族手里,给他们的子弟预备着呢,你有钱也买不到,更何况人家也不差钱更要命的是,东汉末年,没有活字印刷,雕版印刷费用太高,所以书籍的流通基本靠抄,而那些书绝大部分在世家的手里所以我们看那些劝人好学的典故很多都是出自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寒门弟子,因为他们买不起书,甚至点不起灯比如凿壁偷光的匡衡是西汉寒门,头悬梁的孙敬是东汉的寒门,囊萤映雪的车胤孙康都是西晋的,吹火的苏延,燃荻的刘绮,都是南朝的穷苦人家,三国时期的持带经耕锄,这些都是寒门弟子努力学习,最终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

然而他们之所以叫做典范,就是因为数量太少,而三国时期人才大量涌现,正是由于士族的控制力下降,而又有像刘备曹­操­这样大胆提拔任用寒门弟子的人主,才为我们带来了这一段­精­彩纷呈的历史

曹­操­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向寒门士子提供参与政权的渠道,为他们留一条报效国家的缝以至于不惜发出“唯才是举”不问德行的命令,但是这毕竟不是常态,等到他一死,陈群的“九品官人法”彻底确立了高门世家在政治上不可动摇的优势,将寒门弟子的进取之路彻底断绝诸葛亮幼年家道中落,使从士族变为寒门的典型代表,所以他尽可能公正的为蜀汉政权选拔人才,留下了千古美名,但这只是人治的表现,人亡则政息而现在陆羽能否改变这一局面呢?其实我们都是知道该如何做,只不过时机未到罢了,而一旦发动的时机不对,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陆羽只能代替卢植给刘备和几个文化程度不高的政治局常委补补课,为日后的改革打一个伏笔

“主公,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郡之士有贤有愚曹­操­所用者非独士族也,实为清流”

“清流?”

“对,清流,像主公的坐师卢子­干­先生就是清流,我大汉自光武皇帝中兴以来,对开国功臣采取怀柔联姻手段,导致豪强势力过于庞大,历代为官,形成世家,也就是士族而功臣与皇家联姻之后,则必然导致外戚权重,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他们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晨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而我朝天子自和帝以后大多天不假年,皇子以冲龄继位,则必然会有太后临朝,外戚秉政等到天子年长,必然要依赖宦官从外戚手中夺权,如此循环往复,使我大汉朝堂乱象纷纭”

“唉,我高皇帝斩蛇起义,杀白马为盟,非有功者不得封侯,奈何败坏至如此境地?汉魂之言,备亦常常叹息”

“主公,恕羽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始作俑者就是光武皇帝”

当然,这话虽然不敬,但刘备也不是什么封建卫道士,知道陆羽自有道理,众人也都不言语,静听下文

“自秦始皇一统中原,开创帝制,立三公九卿辅佐朝政,在地方废分封而行郡县,遂二世而亡高祖承秦制,在中央仍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以分封郡县二制叠床架屋,虽有萧规曹随之美谈,然晚年大杀功臣,导致诸侯权重,诸吕乱政自七国之乱以后,武帝承文景之治,大刀阔斧改革变法,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设尚书台,平衡朝政;重用出身贫寒的贤士,而压制外戚,遂开创一代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