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顺营全体士卒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陆羽挥一挥衣袖,却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刘备很聪明,对高顺这样的人品一流的大将来说,不需要耍解衣推食这种把戏,他和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心腹大将一样,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理想追求只要你敢信任他,他就一定会做到“士为知己者死”
接下来,张飞陈到太史慈魏延等各部都接到了镇东将军府发出的配合高顺重建陷阵营的文书很快,做事认真负责的高顺根本不理会太史慈心疼到几乎要拔刀相向的目光,将自己挑选出来的两千四百名名丹阳兵精锐,注意是东汉第一雇佣军丹阳兵的精锐带回了自己的大营,开始了严苛的训练至于为什么要多挑几百名,高顺说:练兵哪有不死人的道理
一时间,让以骄悍闻名的丹阳兵被震得失声
太史慈虽然心疼,但毕竟比较有面子这几年刘备在徐州威望日著,丹阳兵也闯出了老大名头,一江之隔的丹阳郡早就有了“吃菜就吃青菜芯,从军当投刘使君”的歌谣孙策虽然屡次派人往丹阳招兵,但丹阳兵不是傻瓜,就算卖命,也要挑一个不差钱的主子吧以往丹阳人躲避兵役都是举家搬入深山,既不安全,又难以生存现在好了,找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全家往小船上一躲,半夜功夫,就到了江北广陵郡地界广陵太守陈登早就派人沿江巡视,只要是丹阳人士,一律接到郡中客舍,好吃好喝供应者身强体壮的就送到徐州投军,老弱妇孺就地安家,编成屯户,开垦荒地一年多以来,丹阳郡来投者不下万人,往徐州投军者亦有两千多人所以高顺前脚走,太史慈后脚立即将这些人编入营中,加紧训练,并不会对丹阳兵的战斗力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也许,有读者会问,中国人不是最讲什么乡土情结,安土重迁的么,怎么到丹阳兵这,抛家毁业,背井离乡就如此如同外出旅游一样简单呢?
做为丹阳人(本作者祖籍芜湖,东汉时属丹阳郡鸠兹县),并不是他们愿意背井离乡,而是如孟子所说的那样:无恒产者无恒心,有恒产者有恒心农民,在封建社会生存的基础就是土地这就是他们的恒产,谁要是兼并了他们的土地,那他们要么成为家奴,要么成为流民当然,就算庄园地主的势力再大,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变成自己的家奴,把地方政府搞成光杆司令所以大部分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就只能选择成为流民,忍受地主阶级的压榨,去租种他们的田地,以求温饱一旦遇到天灾,就只能逃荒这就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了,但是正因为如此,农民阶级不可能成为革命的领导者,去改变社会的阶级,因为他们永远依赖于土地,只能选择当农民或者地主
而丹阳人比上面说的那样还要惨,皖南山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适合人类繁衍却不适合人类居赚因为没有足够的耕地丹阳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不是老天爷的宠儿,他们只能与猛兽为伍,和豺狼比邻,也锻炼了他们彪悍敏捷的体魄和桀骜不驯的性格每当官府来横征暴敛的时候,他们便会如后世的新四军一样,凭借熟悉的地形与官府周旋到底
后来官府学聪明了,你不是能打么,走,去当兵吧管你天天吃饱饭,混得好,还能出人头地,封妻荫子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于是丹阳人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悲剧,直到他们找到了第二条能走出去的路——从商徽商,也许就是这样诞生的(直到今天,在我的家乡仍然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十四,往外一丢”的歌谣对于丹阳人来说,离开家也许才能活得更加精彩)在真实的历史上,徽商几乎把淮扬变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里面的辛酸血泪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呢?学历史,千万不能只看表面
丹阳兵名声在外,说起来也算是开枝散叶了而张飞就没那么走运了,不久,镇东将军府就又发出了一封措词严厉的文书:高顺于全军拣选精锐,为何你部竟无一人中选魏延部成军不过一年,尚情有可原,你部徐州屯户训练不下三载,何以如此不堪着即严加整训,镇东将军刘玄德将不日前来指导检查训练情况,望你部予以高度重视
这下那些徐州屯户出身的士卒可就倒了血霉,被新上任的营部都督副将徐盛整的死去活来,再加上传言“好鞭挞士卒”的主将张飞整天板着一张脸,哪怕训练再苦,也无一人敢啰嗦一句牢骚
如此三月过去,九月秋高气爽,刘备军于徐州举行三军联合比武,各部精锐尽出,让前来观看的徐州大小官员士绅及别有用心人士叹为观止,击节叫好消息传出,诸侯震动
二
但人生就是这样,职场得意,情场就要失意近段时间主持镇东将军府日常工作,主抓徐州军区日车练工作的从事中郎别驾陆羽刚刚得到了领导刘玄德的表扬,正欲回家好好休息放松一下,却发现自己家中烟雾缭绕,疑似走水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红颜祸水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