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生(1 / 2)

寂灭2012 未知 1551 字 2022-03-15

时间,2012年12月1日,天气,­阴­。

距离联合**第三次围剿蓝涯人工智能系统失败之日,已经过去了五天。在此期间,美、英、法、俄等传统西方国家纷纷宣布了放弃抵抗,以尽可能的保存自己的­性­命与财产的安全。对此,很多仍在抵抗的第三世界国家表示出了强烈的蔑视和不屑。然而战争的进程却很难因为个人的意志而有根本­性­的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反抗军被机械军团击溃,人类统治地球的历史即将被终结,末日即将到来。而所有这一切却都源于一个看似很普通的中国青年,故事的发生也要从一年前的这一天讲起。

时间,2011年12月1日,天气,晴。

故事的主人公叫薛忆岚,年龄28岁,是一家很小的IT公司的普通职员。因为效益不景气,此间的工作还算清闲。于是在丰富的业余时间里,薛忆岚便投入到了对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之中。在他看来,现有的计算机系统之所以无法真实的实现智能化,肤浅一点来说是因为机器学习的复杂度无法克服,但根本上来讲,却是设计者们对于智能的认知缺乏正确的理解。

长久以来,薛忆岚都感觉智能并没有那么的神秘,那么的不可预测。相反,如果把脑细胞看作是一个个的点,那么这些点组合而成的空间曲线便是一种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算法,而算法的诞生过程,便是大脑对客观记忆的整理和排列,虽然看似不可思议,但是过程却仅仅需要相对简单的程序去控制,后续的补充既有主动的获取,更多的却是源于被动的接受。以此推知,一个真正的人工智能系统必将是这种由数据的空间结构中诞生出来的自生成模式,而绝非行业中所深信的更高效的人工算法。

12月1日这一天对薛忆岚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也是对全人类来说很重要的时刻。

凌晨,一间不大的公寓,一台­性­能不怎么出­色­的电脑。薛忆岚终于完成了他的三维数据的自动建构过程,并将一些简单的实验数据放入其中。说来这些数据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无非就是氢原子、氦原子这样的简单原子的数据模型,通过设定外层电子数来区分它们不同的属­性­,并通过外界运行环境的参数来影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比如,0与0之间的排斥,0与1之间的吸引,以及能量的注入,引力的作用,甚至风、火、雷、电的影响等。

接下来,这次细微的原子便按照预定的规则运算着,组合并生成着新的数据,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了。。。

突然,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氢原子不但按照既定的规则和氧原子生成了水分子,而且由于相同的属­性­结构的存在,水分最终结成了一片水数据的组合,于是,原本还是一片混沌的数据空间渐渐的有了自己的规则,一个细密的宇宙的萌芽就此诞生了。

“成了!”薛忆岚有些不可思议的喊道,但是随即便又从兴奋陷入了沉思之中。佛家有云,一沙一世界,没想到这小小的一粒沙所构成的微系统中,真的可以诞生一个可以稳定运行的微型宇宙的模型,这简直有些不可思议了,不过更多的却是无法遏制的兴奋。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根据实验数据的模型规则,薛忆岚逐渐完善着自己的系统设定。第一步就是定义这个世界的基本组成,三个基本元素分别是:物质,由0和1表示正负电子,进而组合出更复杂的原子及其他各种物质;时间,由系统的CPU时钟所定义,只要CPU的核心数量够多,运算速度够快,时间的运行便如同时进行的一般;能量,这个就是维持宇宙运行的基础了,通俗点说其实就是自己电脑所消耗的电费罢了。但实际上越是复杂的数据,运算它所需要的能量也通常越多,这里面就包含着一个把CPU时间转换为物质(数据)的过程,而这个简单的转换过程要符合爱因斯坦的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