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章碧云观
明前并不知道王夫人和父亲在背后盘算的事。ww***
月余后,于先生和云老女官结束了教习,先后辞别范府。说是能教给范小姐都已经教给她了。
离别时,明前又喜又忧,还有些离别的伤心。喜得是知道自己的学业已经过关了,忧的是不知道未来还有什么在等着她。伤心的是五年间,她与两位师傅结下了深厚的感。尤其是与女先生于秀姑,更是亦师亦友,成了亲厚的密友。
于秀姑见她泪眼婆娑,拉着手不舍得放开。便笑说,自己住在中原钦州,非是天边,将来肯定还会再见面的一天。明前才收拾了离愁绪。而后的日子,她如往常一样自行的看书习字。
***
清明时分。
是明前亡母王玉贞夫人的祭日。范明前从年前就准备好了去京郊的碧云观做一场小型法事,为亡母王玉贞敬香礼事。顺便也让李氏去京郊的平民坟场去扫墓。
四月二日祭日当天,明前拜别父亲范勉,带了养娘李氏,两个大丫环和几个小丫环婆子嬷嬷们,又带了二十多名家丁护院,足足近百人。由范府二管事率队,拉着两车的祭品和布施等物,浩浩荡荡地去了京郊碧云观。
碧云观是京城附近最有名的道观。相传道家老祖“老子”骑牛出关前,曾在这里起程。看到这片土地青丘连绵,碧空里盘桓着一团团绿云,覆盖大地。老子感慨地说,“碧云连霄,祥云盖世。此乃福瑞之兆,该是我道家道场。”
他的弟子,便在此盖起了一座巍峨大观,起名“碧云观”。经过千载的经营,观宇连天,香火如炊,良田万亩,道士千人。与京城东的黄岗寺并称为大明朝的僧、道两大道场。
元熹帝独尊儒术,但对于能“修仙成神,长生不老”的道术,也极为倾慕。天子之母董太后,更是个专信长生术的居士。经常来碧云观敬香。碧云观都快成了董太后的家观。
范勉夫人王玉贞生下女儿四年后就病故了,年轻折亡,家人怜惜,便求得关系,把她的香火牌位供奉在董太后专宠的碧云观道场。想借着太后恩宠,也享尽香火。
马车驶出范府,穿过京城。明前和两个丫环小雨、雪珑,坐在头一辆马车里,望着道路两旁的街景。她看着城中的街坊市景,民间百态,便觉得心胸开阔。她本来就在山野间长大,从小满山遍野地乱跑,见惯了自然美景。这五年养在相府,锁深闺,得到了泼天的富贵。却也像囚禁入笼中的小鸟,再没有飞鸟入林的自由。
小雨也睁着一双黑桃般的大眼睛,渴望地看着车窗外。这丫头也憋坏了。
出城之际,路过午门,却遇到了让人震惊的事。
午门前大街上,赫然跪满了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男女老少都有,一个个身披麻衣,哭喊哀嚎声震天动地。堵得整个午门附近水谢不通。哭喊的人群,足足上千人之多,不断地向皇城方向哭喊跪拜,乱成一团。午门前站满了穿官服的差役,把守大门,对着哭喊跪地的千余人置之不理。四周街市,更站满了严阵以待的军卒们。驱赶着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场面很混乱。
范府诸人都吓了一跳。管事面色凝重地率领车队快速地通过午门,出城了。马车里的范明前等人极震惊和不解。
一路无话,又行了半个时辰的路程,进入郊区。
在官道尽头,青丘之顶,绿树红花隐映间,座落着一座古朴巍峨的道观。气象森严,连绵百里,正是碧云观。官道上都是去碧云观进香的车马和行人,拥挤稠密。
官道的车流忽然停下,前方传来了阵阵喧嚣叫骂声。碧云观的山门处像赶集似的挤得水泄不通。众人望去,竟是很多穿儒服的儒生和学子们,正聚集在碧云观的山门前吵闹不休。旁边还有很多官兵,跟儒生学子们推推搡搡相互叫骂着。
两拨人堵住了碧云观官道和大门,使进香的车马行人阻滞在官路上。
范府管事忙去打探消息,不多时赶回来回禀。
“大小姐,前面出了点麻烦。一群儒生学子们逃到了碧云观,刑部衙门的差役们正在缉拿他们。他们堵住碧云观大门,我们不能进碧云观烧香了。”
明前奇道:“儒生们犯了什么案子?”
管事见事隐瞒不过,压低声音说:“大小姐听我说。近日,朝堂上有不少人联合写匿名信告了掌印司礼大太监和御马持符大太监一状!告他们滥用职权,污杀忠良,图谋造反。还告他们鼓动皇上与鞑靼刺尔和亲,丢尽了大明朝的脸。要皇上查处东厂和太监们。这些人的本事奇大,把匿名状子直接递到了御前书房。却被宫里的大太监刘瑾伍怀德中途截下。反咬一口,说他们谋反。现在和刑部正满城抓捕这些匿名告状人。已经抓捕了一百多位官员下东厂诏狱,严刑拷打,要他们招供幕后主使,还打死了多名官员。咱们刚才经过午门时,看到的那一千多人跪在午门喊冤,就是这些官员的家眷,求皇上放人的。”
“皇上怎么不管?”明前大惊。
“皇上恐怕还不知道此事呢。”管事苦笑:“大太监们蒙蔽皇上,奏折都不往皇上跟前递,皇上可能不知道。所以那些官员家眷学生才集合了千人齐跪午门,要把事弄大,求皇上管管。不然,这些被抓的官员们就是被打死也是白死。”
“眼前的儒生学子们就是那些官员的门生们。官府也要抓他们,他们听到了风声,就跑到碧云观了。这是董太后经常上香的道观,盼着能被董太后遇见庇护。但是衙门的差役也追到这。碧云观的道士们也不想惹麻烦,就紧闭山门。咱们今天没法烧香了。”
明前目光微闪,脸色凝重。
本朝年号元熹,不复开国盛况。百余年来,法纪废驰,朝纲日紊,已渐渐有了衰败之态。无熹帝很信任宦官,喜欢任用太监们监国监官。太祖曾下令宦官不准干政,但过了百年,已成了一张废纸。太监们结党营私,把持朝政,还把持“东厂”,靠着侦缉百官世族的权力,经常扣政敌们一顶叛逆帽子,就消灭政敌并且抄家灭门。早已成了朝堂的大患。
本朝更有五名权倾朝野、红得紫的大太监。分别是刘瑾、伍怀德,张宁府,李炻,宁中则五人,深得皇上信任。人称“五虎”太监。
明前身为一个相国千金。有时候也听父亲说起朝堂政事,或者由女先生于秀姑之口,知道几分时政。
一位贵族女子往往要嫁给大族或名臣,缔结两姓之好的。多多少少都得了解些朝堂中事。最起码,你要知道自己家族的政治倾向,父亲的施政方向,以及未来要嫁夫君的政纲派系。
于秀姑先生是前朝名儒于太师的后人,是个站在朝堂外的人。平常不跟明前多谈这些龌龊凶残的朝堂政事。但时间久了,与明前半师半友。在谈时便不经意得放松了警惕,露出了些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