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早餐就结束了,我吃了一个馒头,那杯牛奶我只喝了一小口,亮亮吃了半个馒头,牛奶喝完了。而大民吃了三个馒头,望着那三个大家伙一声不响地给他打发了,我暗自惊叹他的食量。
学校离小区也不是很远,大民开车时跟我介绍着沿途路线,说他家有辆自行车,顺道骑也就20分钟左右,以后接送亮亮就交给我了。开到学校大门边,我和亮亮下了车,大民朝儿子竖起大拇指叫了声:儿子,精神点啊。然后一溜烟就消失在车流里。
我拉着亮亮进了热闹非凡的校园,跟别的家长一样给孩子办理开学手续,大民在车上给了我学杂费,等忙完手续后,亮亮便和几个同学一同上了教学楼。一个女孩回头指着我问亮亮,是你家新来的保姆?不是,我姐姐。亮亮说着在走廊上跟我挥着手,说中午在大门口见。小学校园不是很大,人却不少,家长混杂在跑动的孩子间,也七嘴八舌地相互聊天。
我出了校门,见旁边有个书店,进去看了一下,都是孩子的辅导教材和课外读物,也有不少卡通读物,里面站着不少小学生,指点着手里的卡通画唧喳个不停。我继续漫无目的地向前走,又不敢穿过街道,担心走得太远迷了路,自己只认识来时的路。后来总算见到前面街道的拐角处有家小书店,里面都摆放着旧书,对外出租。大都是武侠言情类的,租书的人还不少。
为了打发时间,我站在书架旁随意翻看着,言情类的书居然能见到琼瑶的,望着那陈旧的包装以及书页间散发出的霉味,很容易让我回到自己痴迷于言情小说的年代里。那时候只要有空,都会在同学间流传这种读物来消遣,甚至带回家里,偷偷看。我父亲虽是初中文化,却特别爱看古典小说,记得小时候,只要到了农闲季节,他都会捧上本破旧的老书看起来,也不知道从哪借来的。因为他的爱好,我接触最早的小说都是从父亲那里得知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父亲在默读完一段后,会口述给我们几个小孩听,像说评书一样,每次都在节骨眼上留下悬念,第二天有空再接着讲,扣人心弦。我们长大后,父亲依旧保持这种习惯,村子里的年轻人出门在外打工,春节回家都要带上几本当时最热门的武侠小说,父亲也借来看,其中我记得有个版本的《射雕英雄传》,分上下两卷,版面很像现在的考试资料,16开的,又大又厚。价格不便宜,村子里就一本,当时很多人抢着看,父亲好不容易捞到手上,一整天没出屋,饭也没吃下几口,愣是一天看完了上下部。母亲事后嘲笑他,早那样用功读书,至少混个民办教师,不用做泥腿子了。
我在旧书店消磨了很长时间,直到店主不耐烦地朝我嚷道:嗨,把这儿当成自个儿家书架了,租是不租啊?
我一看身旁,就我一人在店里了,店主正在吃饭。我这才想到亮亮还等着我去接,急匆匆就要出书店,没到门口就被店主用腿给拦住了,骂道:没见过你这样的姑娘,光明正大就把咱书顺手牵羊了?旧书虽不值几个钱,可也有个书主不是?
我讪笑一声,忙将手里的书放回架子上,说了声对不起,抬脚一路小跑起来,身后还传来店主的谩骂声:丫有病!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