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一步讨论以前,让我们将上述有关国际贸易利益的见解,同有关这一问题的曾经很流行而且现今仍相当流行的其他各种理论比较一下。
按照我们现在叙述的学说,对外贸易的唯一直接利益在于输入。一个国家或者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获得本国完全不能生产的某些物品,或者可以获得它必须用比生产供偿付用的输出品所花费者更多的劳动和资本才能生产的某些物品。因而,这一国家可由同一劳动和资本获得其所必需的商品的更充分的供给;或者以较少的劳动和资本换得同样的供给,而以剩余的劳动和资本生产其他物品。庸俗的理论无视这种利益,认为通商的利益在于输出2似乎一国对外贸易的利益不是由其所输入的物品构成,而是由其所输出的物品构成。人们在谈到同外国通商的益处和可取之处时总是说,它能扩大国内生产物的市场,增加本国货物的消费,为剩余产品找到销路。我们只要想到迄今就商业问题发表意见的作家和领袖人物总是属于销售阶级,就不难理解这种意见了。这实际上是重商主义理论的残余,按照这种理论,货币是唯一的财富,出售,或换句话说,以货物交换货币,(对国内没有矿山的国家来说)是致富的唯一方法,而输入货物,也就是说,失去货币,则是对利益的相应扣除。
只有货币是财富这种观点早已过时,但它却留下了许多残余;甚至破除这种观点的亚当·斯密也持有不能不追溯到它的某些见解。亚当·斯密关于对外贸易的利益的学说是,对外贸易为一国的剩余生产物提供销路,使该国的一部分资本能自行补偿,并带来利润。这种说法所包含的观念同人们清楚地看到的与此有关的现象是不相容的。剩余生产物一词似乎含有这样的意思,即,一国生产其所输出的谷物或毛织品,是迫不得已的;因而,不由本国消费的那部分生产物,如果别国无需求,也不消费,则生产出来就毫无用处,或者如果不生产,则相应的那部分资本就会闲置不用,该国的总生产量就将相应减少。这两种推测都是完全错误的。一国生产超过本国需要的可输出物品,并不是出于什么内在的必然性,而是因为这是本国得到其他物品的最便宜的方法。如果这种剩余物品的输出受阻,该国就会停止生产这种物品,而由于不能提供等价物,它也不再输入任何物品;曾经用来生产输出品的劳动和资本,就会用来生产原先由国外输入的其所需要的物品;或者,如果其中有一些物品是本国不能生产的,就用来生产代用品。生产这些物品所需的费用,当然要大于先前生产用以从国外换取这些物品的输出品所需的费用。但是,这些物品的价值和价格将按比例提高;因而资本恰如用于为国外市场生产物品时一样,可以从收益中获得补偿,并获得普通的利润。唯一受到损失的(在带来暂时不便的转变实现以后)只是一向消费输入品的人们;他们将被迫停止使用这些物品,而消费他们不大愿意使用的某些代用品,或者为继续享用这些物品而支付高于过去的价格。
关于通商对一国有什么利益,通常的看法含有许多错误。当通商被说成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时,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商人所获得的巨大财富上,而不是放在消费者所付的较低价格上。实际上,如果商人不享受独占特权,他们的收益是不会大于国内使用的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的。如果有人说,现在用于对外贸易的资本在国内市场上派不上用场,我可以回答说,这是我在前面某一章中已经论述过的一般生产过剩的谬论;但是,在这一特殊情况下,事情是很明显的,毋须再诉诸任何一般理论了。我们不仅知道商人的资本会找到用途,而且知道它会找到什么用途。所产生的资本用途大抵等于其所失去的用途。输出停止,相等价值的输入也会停止,因而一国收入中过去在输入品上花费的部分,将很快在国内生产的同种物品或代用品上消耗掉。通商实际上是使生产物便宜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得到利益的人是消费者;当然,无论买主以其货币购得的物品是多还是少,商人最终也会获得利润。我们这样说并不否认商品价格降低会起提高利润的作用(前面已经提到了这种作用,后面还要加以充分讨论),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否认,如果降价的商品是劳动者所消费的商品,从而对决定利润率的劳动费用产生影响,则利润就会提高。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