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差大臣和珅等抵达昆明后,重点是以海宁检举信为依据,确定从李侍尧亲信家奴、李侍尧本人和馈送银两的几名属员三方面下手,分别调查讯问,为防止相互串供,又迅即采取措施,将有关涉案人员隔离起来。
调查落实海宁指控李侍尧贪婪各款用了不到十天时间,并没费很大气力。乾隆四十五年三月上旬,钦差大臣和珅向乾隆奏称:经查,李侍尧收受庄肇奎银二千两,素尔方阿银三千两,汪圻银五千两,德起银二千两,张珑银四千两,共银一万六千两。又以修理在京房屋收受素尔方阿银五千两,德起银五千两。又勒卖珠子二颗给同知方洛、昆明县知县杨奋共要银五千两。以上情节经诘讯李侍尧家人张永受与素尔方阿等,各供相符,李侍尧亦不否认。总计李侍尧受贿索贿约计三万一千两,比海宁呈禀所列各款超出许多。
《大清律例》中,大体相当于现代刑法贪污罪的罪名,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其最高刑为死刑。原律是“(赃至)四十两,斩”。但在司法实践中,对监守自盗罪拟刑并不援照上述本律,而是根据雍正三年遵旨所定附律条例:“凡侵盗钱粮入己,自一千两以下仍照监守自盗律拟斩,准徒五年;数满一千两以上者,拟斩监候,秋后处决,遇赦不准援免。”(白银千两大约折合今天人民币十五万至二十万)此后,该条例虽屡经修改,但自乾隆元年始,“监守自盗钱粮一千两以上拟斩”则作为“正例”一直沿用不改。就法律本身而言,《大清律例》有关对贿赂罪的惩治,要严于贪污罪。清律中大体相当于现代刑法贿赂罪的罪名,是“枉法赃”与“不枉法赃”,其最高刑也是死刑。枉法赃至八十两即绞,不枉法赃则一百二十两绞,由于折半科罪,实际上赃至二百四十两才处绞。“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容或有些夸张,但如果真正严格依据《大清律例》惩治贪污贿赂法条办事的话,恐怕随便拉出一个官员杀掉都不会冤枉他。特别像李侍尧那样肆无忌惮的大贪官,根本无须发动他的下属起来揭发检举他,随手捡两样面儿上鸡毛蒜皮之类的问题,就足够他死上几十次了。但李侍尧竟然奇迹般地死里逃生了!
三月十七日,钦差大臣和珅汇总调查李侍尧被海宁呈控贪污各款情况的奏折,递到御前,当时皇帝所乘御舟正沿苏北境内运河南斗圩至十里亭一线南下。自查抄李侍尧家产以来,乾隆早已料到这位风头正健的能员可能手脚不干净,而他的贪纵营私,又很难与他大量进贡珍宝古玩、西洋奇珍脱开干系,不过令他大为意外的是,和珅的奏折及所有涉案人员的口供都表明,李侍尧在云南婪索下属的说词,除其自家修理房屋之外,竟然全部与进贡有关,如果这样公布出来,让人难免会产生李侍尧为进贡所迫、不得不让属员“帮贡”的联想。看来问题远比原来设想的要严重,乾隆再也无心观赏运河两岸明媚的春光了,查办李侍尧一事已经到了必须向全国臣民公开的时候,他不能不静下心来专心思考如何找一个既保全国体,又不损及自己颜面的得体的说法。
第二天,通过行在内阁发布的明发上谕是这样开头的:
“李侍尧由将军用至总督,历任各省,前后二十余年,因其才具尚优,办事明干,在督抚中最为出色,遂用为大学士。李侍尧具有天良,自应感激朕恩,奉公洁己,意图报效。乃昨据海宁呈禀李侍尧贪纵营私各款,因命侍郎和珅、喀宁阿前往查办。”
谕旨最后宣布将李侍尧革职拿问,素尔方阿、汪圻、庄肇奎、张珑、方洛、杨奋一并革职,交和珅等严审定拟具奏。同时由内阁公布的谕旨还有,将云南巡抚孙士毅革职,发往伊犁,自备资斧效力赎罪(按:但不知为什么,孙士毅临行,乾隆又命他留京纂修《四库全书》,特授翰林院编修,理由是孙学问优长。实际是孙士毅与和珅私交甚好,盖和珅从中斡旋也);调奉天将军福康安任云贵总督,命严希深驰驿前往署理云南巡抚。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