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太阳已经慢慢地下山了。
淡白色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在山坡上投下了零乱的阴影。
野战军以势如破竹之势,连续歼灭华北战场上的国民党主力部队。
身上带着硝烟味,满脸泥污的战士们,有的倚着树干坐着,把枪斜在肩上。
有的在整理滚爬破了的衣服,有的在捆扎着松了的绑腿带。
在山地中作战,意味着士兵需要付出更多体力。
每个人作战经验更丰富,更能忍受环境的挑战。
山地作战自然有山地的规矩。
由于山地作战的复杂性,山地部队绝对是军中的精锐之师。
所有的山地部队必须进行特殊的生理适应训练,以便在寒冷天气和恶劣地形的影响下进行长距离攀登和跋涉。
群山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偶尔传来几声口令声打破夜的冷寞。
蓝玉龙尽情地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战前的宁静。
华北平原地形开阔,敌人依托村落组成集团防御,火力密集。
根据接近困难等情况,蓝玉龙要求部队抓紧时间做好攻坚的各项准备,特别是发动部队进行大量的土工作业。
想方设法把堑壕挖到敌阵地前沿和攻击目标的两侧,并以众多的交通壕连接堑壕,以求隐蔽接近敌人,每战都能以较小的伤亡,全歼守敌。
他们利用夜暗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以各村落据点为主,对敌人发起猛攻,广大干部战士发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精神,与敌人展开逐村逐屋的争夺战。
蓝玉龙亲自动员组织突击队。
开展军事民主,解决战术难点,组织沙盘作业,研究歼敌办法。
为增强火力,推广了被敌称为“特大威力炮”的土造炸药抛掷筒。
加强通信保障,架设了环形电话网,重要线路架设了双线。
并进一步加强了地方支前力量,将源源不断的粮草,弹药,药品,送到前沿阵地,保障部队连续作战。
还是不久前,石家庄在解放后,形势发展十分迅速,成为当时华北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工商,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的恢复和发展,有力地支援着华北解放区。
这里还集中了很多物资,是我军在华北进行革命战争的兵站基地。
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眼看大势已去,内心充满惶惑。
当时的一条电文描摹出了傅作义的矛盾心态—“坚守乎,西撤乎?
傅作义正在打算盘。”
孤悬于平津地区的傅作义恐其嫡系部队南撤后被蒋吞并,他准备暂守平津,不得已时西退回老家绥远。
如果有可能的话,他还想和共产党谈和,以保存实力。